瞧这网 » 专利频道 » 科技创新 » 正文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废物利用 - 科技小发明 - 小制作 - 手工制作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提升不够也是事实。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许多难题,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最大的制约瓶颈之一。按照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部署,“十二五”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财政投入集中、发展任务繁重的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
  完善投入机制
  优化投入结构
  科学技术研究的支出按照活动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试验发展活动开展的基础,试验发展活动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最浅层次的活动,主要利用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置进行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多数创新型国家,政府都是资助基础研究的主体。基础研究活动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是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一些国家更是增加了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稳定保持在18%左右,日本则在13%左右,法国等欧洲国家超过25%,瑞士更是接近30%。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低于这些国家。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不到1%,发达国家企业这一比重一般是3%至8%;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经费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超过20%。
  由此可见,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尚不够坚实,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首先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基础研究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产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的共享,有利于技术扩散,因此需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
  其次是要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关键要加强引进之后的再创新。我国技术引进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比例失调。这样在技术更新迅速的行业很容易形成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这点在我国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已显现。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加强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组织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提高重大项目技术引进的选择、论证的科学性,减少重复引进;建立国家引进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基金,大幅增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创新投入。
  第三,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应逐步由生产领域前移到研究开发领域,由对产品的优惠政策转为对研究开发的优惠政策,有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研发实力。政府的补贴投入要重点放在支持竞争前研究开发活动上,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满足了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有关研发投入的非歧视性原则条款。另一方面又能够使研究成果

专利交易 发明合作 商标交易

本周热门

本月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