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网 » 专利频道 » 科技创新 » 正文

言论自由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废物利用 - 科技小发明 - 小制作 - 手工制作

  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言论自由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很多人将此视为真理。按照西方主流媒体的标准,言论自由一般是指批评政府的自由,甚至专指非美国盟国居民批评其政府的自由。但事实上,科技创新似乎跟言论自由没有多大关系。
  比如俄罗斯,苏联时期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第一个发射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不但在火箭发动机、钛合金等与军事有关的技术上领先,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与加工、眼科医疗等民用技术上力压西方,而且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上也毫不逊色。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发明占全世界发明的46%,直到1987年,即苏联解体前4年,其专利登记数量仍为83659件,约为日本的1.5倍,美国的2倍,西德的5倍。
  当然有人会说这些发明创造大多不是特别重要,或者主要是为军事服务的,仅仅是数量可观,并不能说明对全人类科技进步有多大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诺贝尔奖。
  衡量科技创新对人类科技进步的贡献大小有很多标准,但绝大部分人都承认,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类奖项能够作为重要的证明。虽然在冷战时期,整个西方对苏联敌意很深,标榜中立的瑞典也难免有其思想局限,这一指标不能说完全公正,但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并且,鉴于言论自由只体现在一国之内,我们应该用居民而非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其做出的科技创新相比较,因为有些科学家虽然有一个国家主体民族的血统,但并不生活在这个国家,该国的言论自由与否也无法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
  俄罗斯居民共获得诺贝尔奖22次,扣除和平奖1次,文学奖5次,其余均为科技奖,共16次。其中沙俄时期俄国居民获奖3次,苏联时期11次,后苏联时期2次。有一些俄罗斯科学家虽然获得诺贝尔奖,但早就移民其他国家,是在外国研究机构获得的主要成果,不是该国居民,因此不计入。沙俄、苏联时期按现在主流观点都是非常专制的,言论非常不自由,但获得诺贝尔奖最鼎盛的时期恰恰是那时候。而苏联解体后,居民获得了言论自由,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迸发出科技创新的热潮,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反而只有两个。苏联时期平均6年多获得一次科学类诺贝尔奖,而苏联解体后平均11年以上才获得一次,其中阿尔费罗夫还是被西方认为言论思想最不自由的俄罗斯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和热衷于支持以色列的金茨堡后来都投身政治,他们俩的学术成果主要创立于苏联时期。
  如果说俄罗斯是孤证,那么德国的情况也可以作为辅证,同样否定了“言论自由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这种说法。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0-1919)高达18名(诺贝尔奖从1901年才开始颁发),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也有14名,而希特勒时期(1933-1945)仅有7名。言论自由的魏玛共和国,获奖频率虽然高于希特勒时期,但仍逊于言论不自由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mda

专利交易 发明合作 商标交易

本周热门

本月热门